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和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接國科會「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」、合作製作的科普影片《下一步, AI 。 NEXT ,愛》,入圍第 57 屆電視金鐘獎一般節目類「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」、「一般節目類導演獎」和「一般節目類美術設計獎」三項,最後榮獲「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」。 《下一步, AI 。 Next ,愛》從臺灣的「生物辨識」、「智慧生醫」等較具優勢及發展潛力的領域切入,一路展開到情緒、倫理等 AI 的研發和應用,讓大眾了解 AI 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方向與企圖。東臺傳播公司透露,一開始把『 AI 』和『愛』劃上等號或不等號的靈感,是來自於許多人關注未來機器人會不會有自我意識?若有了意識,會不會取代人類?或是有沒有可能打敗人類?即便現在的人工智慧學習只仿效了一部分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網路,但以科技發展飛快的腳步,機器人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,似乎不無可能。而《下一步, AI 。 Next ,愛》在詮釋 AI 發展的立場上,傾向科學家應創造有益的智能,而不是讓它像生物自然演化一樣,沒有確定的發展方向。 《下一步, AI 。 Next ,愛》在三集約 150 分鐘當中,放進了 1 個愛情故事和 18 個不同面向的 AI 研究。愛情故事由嚴正嵐和李 竸 擔綱演出,兩人從大學時期就對 AI 科技有許多憧憬,學長學妹之間也擦出愛情火花;但一場車禍意外帶走了學長李 竸 的生命,為了填補心中遺憾,學妹嚴正嵐不斷鑽研 AI 技術,想盡辦法打造出一個像學長一樣的機器人。她逐步教會機器人各種功能,甚至讓它模擬學長的言行。它一步步學習,能辨識人臉、辨識語音、辨識情緒,能理解人類世界的知識、幫忙醫生看診,甚至還能創作音樂作品,但是,就是無法融入情感。 而 18 個 AI 研究,則是扎扎實實由科學家來鋪陳。他們分別是開發出全球第一套華語語音辨識系統「金聲三號」的臺大李琳山院士;發明雅婷逐字稿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,以及該實驗室開發出的「聲源分離」功能的團隊成員;改造語音辨識系統的臺大李宏毅副教授;訓練 AI 有國語文能力的意藍資訊楊立偉創辦人;開發出 AI 專屬的中文大辭典「廣義知網」,涵蓋 9 萬多個詞彙,提供給機器進行學習的中研院馬偉雲副研究員;在人臉辨識研究上影響學界與產業界深遠的中研院廖弘源所長;用偽裝人臉讓機器做深度學習以供 AI 辨識的臺大徐宏民教授;讓機器能